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,蜀锦历史最悠久,影响最深远。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,与南京的云锦、苏州的宋锦、广西的壮锦一起, 蜀锦,又称蜀江锦,锦寓意美好,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 以...
在我国传统丝织工艺锦缎的生产中,蜀锦历史最悠久,影响最深远。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,与南京的云锦、苏州的宋锦、广西的壮锦一起, 蜀锦,又称蜀江锦,“锦”寓意美好,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 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就以“布帛金银”之丰饶而名闻于天下。 成都因历史上盛产蜀锦得名“锦城”,是全国唯一以“锦”命名的城市, 又因设置锦官管理蜀锦生产又名“锦官城”,濯锦的环城江河曰“锦江”,织锦工人聚居地称为“锦里”,南来北往客商落脚之地称为“锦官驿”,成都簇桥称为 “簇锦镇”,江河、街道、建筑无不打上“锦”的烙印。 蜀锦在近代因工业大发展陷入危机;2006年,成都蜀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重获外界认知。 在长达近三千年的历史中,蜀锦一直是中国织锦艺术精品的代表,也历来是王公贵族追捧的对象,蜀锦之美,令人叹为观止,其工艺繁复,更令人心生敬意。 按蜀锦纹织工艺设计要求,在正式织造前需做好花纹的样本,即点意匠,将设计图绘制到有格子的纸上着色,目的是把设计图翻译成生产可用的图纸。纺织时便照着这样的花纹进行织锦。 将图案和色彩转换成可程序控制的提花织造工艺语言——花本,就像程序员在编制程序,要求编织者心静、眼明、手捷。 将花本过到花楼织机上要提花的纤绳中(称为过花本),而纤绳的多少由纹织物的经线数决定,然后由装造工人下料许用应力、挽 把、挂吊、连接,上到花楼织机上,再将整理好的经线按纹织工艺要求挂下坠、穿综,过筘。上述工作完成后再行织造。 织造工艺的最大特点就是通经通纬,也就是“挽花”,织造过程中两人上下配合,需要训练到不需眼看,只凭借操作的声音就能连接得天衣无缝,这样默契的搭配便生产出精美的蜀锦锦缎。 通经通纬意指织造时,各种颜色的纬丝直接通过经丝开口,经特殊工艺设计需要该种颜色出现时就出现,不需要该种颜色时就隐去。 ▲织锦工人其二在木织机斜上方、织机的高处,管理上万根纤线,与下面的人配合,进行“挽花”工作 挽花工位于高处,在上方抬起特定纤线控制经线显花的开口,坐在下方的投梭工则于开口霎那投梭打纬,这么一经一纬即织好了一行。 两人的默契依靠经久练习达成。丝线小时,熟练的工人大约能织出3-5厘米正常纬密的锦缎。寸锦寸金,在此刻便能体现。 织锦造型结构的变化,会形成不同的织纹和色彩效果。蜀锦设计巧妙,结构复杂,是同时期丝绸产品中的臻品,也是同时期丝织技术进步的代表。 ▲蜀锦的丝织原料是以桑蚕丝为主,桑蚕丝光泽柔和,手感柔软、光滑,上机前要对桑蚕丝进行必要的精练和染色的工艺处理。以便提高桑蚕丝染色的上色率。 以红花染制的蜀锦,体现了中国传统红花染工艺的辉煌成就。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经丝,气候温和,雨水丰富,四季分明,自然条件非常适于红花的种植和生产,从红花中分离出黄色素,再以提取的红色素进行染色。 成都锦江赋予蜀锦染色得天独厚的条件,经草木媒染的绸或丝在锦江中洗濯,色泽更加鲜艳,色牢度更好。 许多诗歌和古籍中都提到蜀人濯锦于江的工艺传统,”唐代诗人刘禹锡《浪淘沙》诗曰 : “濯锦江边两岸花,春风吹浪正淘沙。女郎剪下鸳鸯锦,将向中流匹晚霞。” 如,雨丝锦是在一幅织物上有七组对称的由粗到细的19~21根白色线条梯形螺纹,线条空隙处织有“翔凤游 龙”“蝶舞花丛”“芙蓉白凤”等纹样,主要是被面锦。 而散花锦的纹样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,图案多“瑞草云鹤”“如意牡丹”“云雀” 等,极受妇女喜爱。 蜀锦以花鸟卷草、瑞兽祥禽、云纹地域、人文景观为题材,图案构成有方形、条形、几何形纹,以对称、连珠、团窠、四方连续等形式循环,装饰严谨、 活泼新颖、奇异,既保持地方传统风格,又具有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。 蜀锦纹样颜色艳丽,取材广泛丰富,并具有一定的吉祥寓意,其代表着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。 ▲汉晋时期的护膊采用经线提花的织造方法制作,以宝蓝、绛红、草绿、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织出星纹、云纹、孔雀、仙鹤、辟邪和虎纹,其花纹之间贯穿两排隶书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,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天相,同时寄予了美好的寓意。 盛唐时期益州行台窦师纶结合西域艺术,设计出自由对称效果的对树、对禽和对兽纹样,史称“陵阳公样”,成为唐锦纹样中西结合的最主要范式。也是传统织锦艺术在继承和变革中结出的硕果。 地域、文化与精湛的织造技艺、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巧妙结合,使蜀锦的艺术更加和谐,意境深远,品质更加精美、细腻,形成了蜀锦特有的风格。 战国时期,蜀锦成为重要的贸易品,并且由此开辟了一条由成都出发,经云南、缅甸、印度、巴基斯坦到中亚的国际文化交流通道,也就是著名的“南方丝绸之路”。自此,来自古老蜀国的锦织品远销国内外,一度成为皇室贵族的新宠。 三国时期酒具,蜀国丞相诸葛亮十分重视耕织,发展农桑,采取措施扩大蜀锦生产,奠定了进一步振兴蜀锦的坚实基础,还亲自在自居之地——双流县九江葛陌村种桑八百株,并以法令形式颁布,使得蜀锦产量大增以励军民。 他在军令中强调:“今民贫国虚,决敌之资,唯仰锦耳”“军中之需,全籍于锦”。可见蜀锦在三国时期就已驰名天下,在蜀汉政权的经济、军事、外交等活动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。 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繁盛,蜀锦的生产无论规模与技艺都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期。诗人杜甫的《白丝行》诗云:“缲(同“缫”)丝须长不须白,越罗蜀锦金粟尺”,足见当时蜀锦的金贵和生产的繁荣。 隋唐以来,通过剑门蜀道、茶马古道、岷江水路等与各国进行贸易交流;通过海上丝绸之路,蜀锦大量注入日本,其中一部分为唐王朝对日本使者和王室回程、寺庙的赠礼,至今在日本流传下来的许多蜀锦被当作日本的“国宝级文物”“正仓院宝物”等珍藏至今许用制动功率。 如今,蜀锦也常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礼馈赠外宾。蜀锦的物质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构成了蜀锦的价值体系,即物质、精神、文化交流的三重属性。 80年代,蜀锦生产繁荣,蜀锦产品远销海外。20世纪末,蜀锦因种种原因步入下坡路,传统工艺——手工织锦由于技艺独特、不易传承等诸多困难,受到巨大冲击。 进入21世纪后,蜀锦人疾呼“抢救、继承、发展蜀锦”,受到了业届和政府的极大重视。2006年,“蜀锦织造技艺”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;2009年,蜀锦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;2010年,蜀锦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”。 蜀锦虽诞生于古代,拥有厚重的文化历史,但是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发展,才能继续将蜀锦文化发扬光大。 为传承和发展蜀锦织造技艺,四川省近年来发掘和培养了一批“蜀锦织造技艺”传承人,一些蜀锦代表作品陆续在各种国际国内博览会上荣获大奖,受到国内外人士和消费者的喜爱。 ▲现代蜀锦在后继人的创新下,诞生出《交子行市图》这样的佳作,被国家博物馆收藏,受到中外人士的广泛赞誉,被誉为“成都版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。 为保留蜀锦的文化精髓,进行丝绸织锦的研究、古蜀锦纹样的复原、现代蜀锦装饰和实用功能的探究,成都建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。 博物馆拥有全国唯一全套手工蜀锦制作工艺,内设大型蜀锦织造工场,多台蜀锦小花楼木织机现场手工制作蜀锦,3000多平方米内,蜀锦、蜀绣精品异彩纷呈,历代锦绣纹样琳琅满目。 蜀锦,虽是轻柔之物,但却是丝路上最贵重的商品。如今又是国家最宝贵的文化遗产。汉唐时代丝绸主产区在成都,是成都让丝绸的美丽在全世界绽放,也是成都的丝绸锦缎让古代的洲际商道后来有了丝绸之路的名字。 胡光俊,谭丹.浅谈蜀锦及其传统织造技艺.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》.2013 |
Copyright © 2002-2017 DEDECMS. 织梦科技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